春节档的爆款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你看了吗?谁能想到,这个叛逆不羁、不修边幅的烟嗓顽童,竟然成为人见人爱的票房冠军。 在传统叙事中,人们偏爱的是乖巧懂事的敖丙,但为什么到了今天,顽劣的魔童却更受欢迎了呢?这可能从某种程度上,反映了我们对内卷到千篇一律的反感。
其实,顽劣的哪吒才是大多数孩子的写照。他们的捣乱、不服管教,却也有一颗赤忱的心灵。今天不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,父母可以从《哪吒》中学到点什么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据说,哪吒的形象设计有超过100个版本,最后被导演饺子选中的,恰恰是这些版本中“最丑”的——塌鼻梁、缺颗牙、黑眼圈。连哪吒自己,都对自己的形象不满意。可就是这个“丑小孩”,以自己强大的内核打破观众的偏见。当他高喊着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,“是魔是神,爷说了算”,一下子点燃了观众的心火。不看外表、家境、谈吐、成绩、才艺,这个“丑”孩子凭借强大内核,就可以万瞩目、大杀四方。哪吒的成功,背后藏着一条全新的育儿思路:当别的孩子都在内卷中虚弱自卑,内核强大的孩子却生生改变了自己命运,成为人生的主角。内核是指,一个人内在的本质特征。就像种子之于植物,内核是人的种子,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核心能量。所谓内核强大,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坚韧与稳固,不随外界评价和逆境影响,在迷茫中仍能坚持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方向感。典型内核不稳的人,就是「玻璃心」。父母老师说一两句,就开始自我怀疑。孩子内核是否强大,与分数无关,与成就无关,跟他们的“非认知技能”相关。这是诺贝尔奖得主James Heckman追踪了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0名婴儿。2008年,这些孩子38岁时他对这群成年人进行了回访,得出的结论:影响他们人生快乐和生活满意度的最高因素:非认知技能(No Non-Cognitive Skills),包括“个人行为”和“社交发展”。James Heckman的研究团队肯定地告诉大家:父母操心的成绩、才艺、奖状和评级,其实并不能决定孩子后续发展好与坏;正是非认知技能,帮助孩子们获得更成功的人生。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James J. Heckman哪吒的父母做对了什么呢?首先,他们两口子都展现出极强的“正能量”。即便知道孩子只有3年阳寿,但也绝不骄纵、不包庇、不宠溺。每次哪吒犯错母亲殷夫人都会及时阻止,李靖也多次向被哪吒整蛊的村民低头道歉,对哪吒施行更严厉的管教。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权威养育,树立了小魔童正义的人生观:斩妖除魔,得道修仙,成为父母的骄傲。这对应的是James J. Heckman研究中的「个人行为」,随着哪吒日渐长大,他的恶行越来越少,一心只想锄强扶弱。而在「社交发展」则记录孩子对他人的好奇心、与老师同学的关系。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,看似不太靠谱,其实非常尽责,不因他是魔童就对他另眼相看。在第一部中,哪吒整蛊太乙真人,他第一反应也不是生气,而是夸赞哪吒学得快,还把最好的法宝都倾囊相授。哪吒的第一个朋友敖丙,和他一起上天庭、迎试炼、战强敌,称得上肝胆相照。电影中有一幕,哪吒不好意思见两个哥哥,敖丙鼓励他:“虽然你有很多缺点,但我就是觉得你很好很好。”
有了父母的教诲和良师益友的支持,哪吒的自我认同越发坚定。这份全然的自我接纳,使一个孩子身处社会规则却不深陷囹圄,能够保全自己的目标、思路、初心。回到电影中,哪吒的命苦不是一星半点,两部电影的故事就是围绕着哪吒注定的悲剧展开。第一部,原本应该是“灵珠转世”的哪吒,阴差阳错成了“魔童降世”,并将于三年后被天雷毁灭。被上天判了死刑的哪吒,没有屈服于强大的力量,他选择硬刚。第二部,哪吒得知陈塘关被屠,殷夫人又在自己面前化成仙丹。他依然放弃了仙翁的利诱,选择与邪恶势力硬刚。最后在一众亲友的帮助下,又一次证明了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。 发达的非认知技能,使哪吒在即便是最绝望的境遇下,依然能鼓起勇气,燃起斗志。有“天雷滚滚我不怕”的能量,找准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,坚信“我是谁,我自己说了算”。 说到底,哪吒与父母、朋友、老师都发展出了高质量的情感链接,这份链接对孩子有益,而长时间感到孤独对孩子有害。
拥有这份良好链接的孩子,能够全然接纳自己身上好的、坏的、美的、丑的,贯彻本心,对自己要做的事表现出超凡的坚持、专注和爆发力。
回到现实中,我们的孩子所面对的“天劫”可能就是繁重的学业压力、青春期的困境、复杂的人际关系。这时候,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父母的理解,就成了孩子们度过“天劫”的底气。无论外面世界的风雨如何肆虐,父母的爱永远是成就孩子最强大的力量。 这份爱说起来很老套,每个父母都会说“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”,但谁又能真正做到像殷夫人那样,始终接纳,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呢?去爱一个像敖丙这样的孩子很容易,他们不给父母添麻烦,也特别早熟懂事。但像哪吒那样屡教不改,又有几个父母能做到像殷夫人,不去打压他的能力,以引导、托举和放手,去提升他的自信呢?从电影回到生活,很多孩子并没有哪吒这样的机遇,交不到那么好的老师、朋友,对父母的话也左耳进、右耳出。普通孩子难免有这样、那样的问题,如果想要拥有一颗强大内核,应该如何培养非认知技能呢? 教育投资曲线(The Heckman Curve)认为:父母越早对孩子在早期坚持投入,收益越大。黄金的投入期是5岁以前,越往后收益则相对越低。哪吒和敖丙相遇时都才“3岁”,值得参考的是,他们的父母都给出了“足够好的爱”:哪吒父母虽然忙于工作,但只要有空陪孩子,妈妈都会来陪哪吒踢毽子,爸爸也一次次为哪吒的错误兜底;而敖丙由父亲和师傅带大,父亲早早就为敖丙铺好了精英之路,后来意识到敖丙不喜欢自己为他安排的人生,对他说:“我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,但现在看来,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,未必全对,你的路还需你去闯。”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: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基本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,就是足够好的爱。越早给到这种爱,孩子内核就会越健全强韧。 一项实验(Eccles,2003)发现:发展了爱好的孩子,学习成绩更好,未来各个年龄段行为问题更少。吸烟、酗酒、吸毒、逃课几率更小。而且,他们更能够享受校园生活,大学升学率更高。同时,也比没有爱好的孩子更愿意追求高学历、高职业成就。就像哪吒热爱踢毽子,虽然常年被关在家里,时不时还会踢伤别人,但父母还是支持他培养这项爱好。放在现实生活中,“踢毽子”这种既不能考试加分、也不能帮助学习的爱好,有时会被一些父母视为“不务正业”。但对孩子来说:得先有不务正业的自由,才能有追求正业的动力。每一个现在的“盖世英雄”,小时候都是天性爱玩会闹的孩子,在变得杰出之前,他们首先要活得正常。而一个内心正常的孩子,都保留了孩子的天性,这些天性随着孩子长大,会慢慢成为自我的一部分。热爱的一项重要功能,就是帮助孩子保留天性,使孩子心智正常、自我健全,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强韧内核。《哪吒》的导演饺子本人也是如此,大学学医期间迷上动画制作,为了学做动画啃老三年。这三年里,妈妈全力支持他,靠退休金撑起一个家,每天去超市买打折菜。很多人从殷夫人的身上,看到导演妈妈的影子。在诸多的对哪吒的改变中,这一版的殷夫人可能是最能体验“爱与自由”的一个形象,这与导演自身从家庭中获得的支持不无关系。 即使独自面对恶意、内卷和压力,内核强韧的孩子,都能站稳立场、迎难而上,因为他们有爱做靠山。 作者:芒来小姐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 本文转自公众号:芒来小姐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