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主创团·小番茄 
我儿子今年14岁,刚上初二。 我之前怎么也想不到,厌学、学渣、摆烂这些词,竟然会跟我的儿子扯上边。 自从上了初中开始,从前那个懂事、自律的儿子就开始变了。 写个作业磨磨蹭蹭,经常要三催四请,才不情愿地挪动屁股到书桌前,还经常写到夜里快11点。 他的成绩也一次比一次差。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,儿子排在班级第35名,年级第280名,其中,数学更是考了个不及格。 我批评他,人家干脆直接摆烂:“我就这水平,爱咋咋地,大不了我不去上学了!” 说起来,我和老公都来自小镇,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名牌大学,才有了今天的生活,我们太知道读书对于一个人的影响,究竟有多么大了。 所以我们对儿子的要求也格外严格,盼望着他能和我们一样,好好努力,将来考入名校,过想要的生活。 从一年级开始,我就给他做规划,几点学习、几点休息等等,都安排得井井有条。 刚开始,在我的严格要求下,儿子也算认真听话,成绩也还不错。 可自从上了初中,儿子对学习越来越不上心,好像全都变成了我一个人的战斗。 眼看着他成绩下滑,我每天特意按时下班,吃完饭就监督他写作业,还给他安排了复习“加餐”。 可儿子却越来越敷衍,连作业都不愿意好好完成,不是偷懒就是磨蹭。 有天,我加班回来晚了,他不仅作业一点没动,还在那偷偷拿手机玩游戏。 我怒火攻心,指着他就骂: “你还有没有上进心?我在你身上花了这么多心思,你就是这么回报我的吗?” 这下就像捅了马蜂窝,儿子也怒吼道:“不用你管我,让我自生自灭吧!” 还把我推搡出去,“砰”地一声一甩门,把我关在外面。 当天夜里,我焦虑得睡不着觉,有种深深的挫败感。 眼看明年就要中考分流了,以儿子现在的状态,能不能考上高中都难说,更别说谈什么以后了。 

那段时间,我每天都陷入深深的苦恼: 我的儿子怎么会变成这样?难道真的眼睁睁地看着他虚度光阴,日复一日地混日子吗? 直到偶然一次聚餐,我和一个学教育的朋友诉苦: “我费劲心思地鸡娃,如今反而把儿子鸡成这样,简直是太失败了!” 朋友听我讲完来龙去脉,不禁摇摇头:“要我说,你错就错在逼孩子太紧了,反而剥夺了孩子的内驱力!” 我有些不解:“我这么做也都是为了孩子好啊,难道做错了吗?” 她告诉我:“在教育中,想要他讨厌什么,就去逼迫他。 你经常逼迫孩子,用外动力推动孩子,就会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感,逐渐让孩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。” 她还给我分享了育儿博主@钱儿爸的一段亲身经历: 这位博主在日本认识两个滑冰小男孩,水平都很厉害,一个在日本同年龄段前三的水平,另外一个刚滑进美国国家集训队。 值得一提的是,两个孩子的爸妈一开始全力培养的都是他们的姐姐。 他们拼尽全力培养两个女儿滑冰,为此花了不少时间和资源,弟弟们只是陪着姐姐一起在场边玩。 结果,姐姐们越滑越吃力,先后退出了,反而是一直打酱油的弟弟们却主动提出要好好练滑冰。 本来父母也没太当回事,以为弟弟只是觉得好玩。没想到两个弟弟就跟换了个人似的,特别投入,进展飞速,连教练都惊呆了。 其实原因很简单,两个姐姐一开始是在父母的外力下推着向前走的,当阻力大过推力,又缺乏内在动力时,往往走不了多远就“没劲了”; 而两个弟弟,却是完全出于兴趣才爱上的滑冰,滑冰对他们来说,是一件让人感到愉悦、放松的事情。 也因此,他们的内在驱动力被逐渐唤醒,这才有了后面的爆发式成长。 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被逼着、催着学的孩子,越学越无力;而没怎么管的孩子,反而很优秀。 对于父母来说,想让孩子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,重点就是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和成就感。 因为这个时候,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,让孩子爱上这种愉悦感。 为了更多地体验这种感觉,他们就会调动起积极性,主动接触学习,学习的内驱力就这样被唤醒了。 这也可以叫做,“多巴胺”教育法。 

听完朋友的一番话,我如醍醐灌顶。 原来,想要让孩子自律、爱上学习,最重要的就是激活孩子大脑的“多巴胺”,引发他的兴趣。 那么该如何操作呢?我在查阅资料做了足够功课之后,决定分4步走。 下面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。 1、接纳孩子负面情绪,做正向疏导 同样一个孩子,为什么在小学期间勤奋好学、成绩优秀,到了初中就开始摆烂呢? 我在分析了背后深层原因之后,才发现事情的真相。 小学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,很容易获得成就感、价值感等良好体验。 到了初中,儿子本来上的就是重点中学,加上学习难度加大,很容易感到挫败。 我记得好几次儿子跟我抱怨:“妈妈,太难了,我不想学了!” 我总是不以为意:“遇到一点困难就喊苦喊累,班上那么多成绩好的学生怎么没说累?” 于是,儿子在学习上越来越没有成就感,也越来越畏难。 负面情绪长期堆积,只会让孩子感受学习的痛苦,越来越摆烂。 之后,我转变了策略。如果儿子觉得作业太多,摆烂不想学,我就赶紧上前安抚他的情绪,再给他拿点爱吃的零食。 如果还是学不进去,我就干脆带着儿子去楼下溜溜弯,运动运动转换下心情。 儿子的情绪被抚平了,自然也愿意继续写作业。 有一次,儿子作业有一道大题空着,儿子看到我盯着他的作业,黑着脸一把抢过去。 我没生气,反而笑着说:“是不是太难了不会呀,没关系的,妈妈也不会,要不然我们一起研究一下怎么样?” 儿子愣在那里,随后轻轻“嗯”了一声。 当我能接得住孩子的坏情绪,并激发他学习的热情时,我们之间的冲突少了,儿子学习状态越来越好了。 2、让学习变得更有吸引力 北大教育博主@阿留小时候背诵课文的时候,感觉特别枯燥,每次都不愿意背。 他妈妈便想了个办法。 那时候阿留特别喜欢柯南的印章,妈妈就搞了一个柯南印章过来,他每背一篇课文,妈妈就在上面盖一个柯南印章。 于是,背课文对他来说变成了一件动力十足的事情。 日积月累之下,课本慢慢地就盖满了,他的内心满是成就感,还特意把课本收藏了起来。 一开始阿留的确是为了拿到印章才背课文,但是时间长了,背课文就成了他的一种习惯,不需要提醒也能自觉完成。 其实,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。当父母想方设法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,并且逐渐养成习惯时,就是这个孩子内驱力的起点。 儿子平常特别讨厌背课文,每次都要磨蹭好久。 正好他平常特别喜欢玩王者,我便跟他做了一个约定:从青铜开始,每背下来一篇课文,便积累一颗星星,每5颗星升一个等级。 等他升到最强王者,我就带他去看心心念念的林俊杰的演唱会。 儿子果然来了兴趣,每天都会积极主动地找我背课文,可谓动力十足。 3、发扬孩子的长处,帮孩子重塑自信 玩游戏时,如果我们经常失败,一般很难坚持,因为失败的滋味确实不好受。 没有人天生喜欢被虐,想要孩子爱上学习,首先得让他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。 我开始用“放大镜”去挖掘儿子身上的闪光点: “我发现你最近写作业时,不仅很专注,质量也是越来越高,妈妈真的很为你高兴!” “你数学其实很有天赋诶,你看你这么复杂的题都能做出来,真厉害,要是我我可做不出来!” “你这篇作文写得不错,字迹也很工整,下了不少功夫吧!” 除此之外,每次儿子学习或者考试,哪怕取得一点进步,我都会给他正面反馈: “你真棒,比上次进步了很多!” “你看看你这作文,比上次写得好了不少。” “你这卷面比之前干净了不少啊,值得表扬!” …… 慢慢地,儿子开始充满干劲,每天不用催也会认真学习。 这应该就是“多巴胺”的魅力所在了。 当孩子感觉到自身的能量与价值,自然就会开始从学习过程中找到快感。 

就这样,儿子的学习越来越自觉,成绩也是一路飙升。 上个月的期中考试,他竟然破天荒地考进了年级前100名,我们全家都激动万分,看来进入高中是不成问题了。 回顾这一路走来,太多心酸和辛苦言之不尽,过程更充满各种坎坷和挫折,但好在一切都是值得的。 作家林清玄曾说过:“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,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。” 想要养出优秀的孩子,就要点燃孩子的“多巴胺”,培养孩子的内驱力, 当自信和自驱力积少成多,孩子的内心就是丰盈的、热烈的、积极的和充满着勃勃生机的。 
希望每个父母都能用耐心和智慧,点燃孩子生命的那把火。 本文转自公众号:新东方家庭教育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