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成青少年自伤的原因极其复杂,它是多层次、多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。 
调查显示,在中国青少年(13 ~18 岁) 群体中,有高达27.4%的人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,平均每年有15万名以上的学生自杀,而每8分钟就有1人结束自己的生命。 注:非自杀型自我伤害(nonsuicidal self-injury, NSSI),指蓄意直接并且没有自杀意图的伤害自己的身体的行为。
根据四川某三甲医院对其院内的120例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的相关研究,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多样:
-98例(81.7%)有抑郁症 -67例(55.8%)有焦虑症 -66例(55.0%)受到校园欺凌 -56例(46.7%)单亲家庭或无父母陪同生活 -54例(45.0%)学习压力大 -38例(31.7%)具有人际交往障碍 -25例(20.8%)具有网瘾
这些数据是不是看起来让人触目惊心,不要害怕,让我们来了解这些问题的背后,也来学习应对的方式。 
自伤/自杀的原因
我们可以从个体、社会、家庭、照料者四个角度来分析孩子出现自伤、自杀的意愿或行为。
① 孕育自杀的温床——毫无目标的人生 在临床经验中,和这类青少年打交道的过程中,会发现他们充满了迷茫。尽管大部分青少年不愁吃穿,不用操心物质上的安排,但内心空洞、无所归依,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,更不知道人生意义何在。
信息时代,很多的孩子早早地通过互联网、智能电子设备看到了万千世界的繁花似锦,好的、不好的信息都一窝蜂地涌现到孩子的眼前,不仅是孩子,就算是成年人,都生活在信息过载的状态下,很多原本新鲜的事物不再有神秘的面貌,让人缺乏探索求知的欲望。
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,又让大家不知不觉地疯狂卷动,不夸张地说,很多人从出生开始,就被做好了“职业规划”,从上什么幼儿园、学什么才艺、未来往什么方向发展、留国内还是国外等等,这一切耗费着家长们大量的心力、财力、社会资源,但却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自由探索和尝试的机会。
②催化剂—— “共同焦虑〞的教育氛围 “鸡娃”、“内卷”已经是谈烂的了话题,尽管如此,尽管“双减”政策,也还并不足以缓解当今孩子背负的高压,也难以缓解家长、校方对教育本身的焦虑,难以逃脱“内卷”环境的束缚。教育本身并无对错,但时代急功近利、世界局势千变万化,不管是学校、家庭,都把生存焦虑转化成对孩子学业成绩的期待。 许多学校也在用焦虑回应父母和学生的焦虑,个别学校甚至把学生的成绩、升学率跟老师的收入及业绩评价直接挂钩,其结果便是老师也焦虑不堪,焦虑的情绪一层一层地流转。就这样形成了学校、家长和孩子一起焦虑的教育氛围。
③ 帮凶——不安宁的家庭环境 人生的前1/3大多数时间都待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,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是最原始和深远的,如果家庭环境已经“生病”,那孩子会“生病”也很符合逻辑。温暖、包容的家庭就像一块大海绵,能够吸收个体的悲伤和不安,帮助他们消化不可避免的负面情绪。 然而,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幸运。许多年轻人不仅有外患,还有内忧,家里总有让操心不完的人和事。例如,照料者自己情绪极不稳定,常常贬低或蔑视孩子,抑或是对孩子大打出手;又或者父母每天忙着 “内战”,夫妻冲突不断,孩子也被卷入到上一辈的纠缠中。这样的家庭对于孩子而言,不是一座避风港,而是困兽的牢笼,极大地消耗他们的生存动力。
④ 增幅器——照料者的负面身教 走进这些“生病”的家庭,往往会发现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处于低分化状态 (即低心理成熟度),例如幼雅、控制欲过强、情绪不稳定、处事易极端等。他们对自身的情绪缺乏觉察力和管理能力,常常被愤怒、烦躁、空虚等情绪操控,自己却浑然不觉或难以控制。 当父母一面教育孩子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,一面却在遇到困难时迅速退行成一个小孩时,孩子无从学习如何应对人生中的磕绊。身教大于言传,低分化的父母对孩子而言,不但起到负面的身教作用,而且很难在孩子脆弱时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,常出现“用问题解决问题,用战争平息战争”的处理方式,陷入恶性循环。

如何应对?
“四不要”—— 不评价、不指责、不催促、不抱怨
我们常有个误解,觉得面对有自杀想法的青少年时,给他们灌输心灵鸡汤或安慰就能解决问题,如“没事的,一切都会过去,你会好起来的”、“想想活着多美好啊”。
或者想尽办法把孩子的消极想法抹掉,催促孩子快快阳光起来。实际上,这样的做法反而让身处其中的孩子感觉更不被理解、更孤独、更无助。我们要做的不是“暴力”抹去,而是接纳这些看起来生命不可承受的重量。 当面对有自伤自杀意愿或行为的孩子,请秉持不要评价、不要指责、不要催促、不要抱怨的 “四不要”的态度:
·不要随意对孩子的悲伤、迷茫和无助评头论足,空讲道理; ·不要仅说孩子的想死念头是错误; ·不要上升到不孝的道德制高点; ·不要急着催促孩子早日好起来; ·不要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,或者抱怨孩子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多么痛苦和不如意。 
“五要” ① 要耐心做孩子的“情绪容纳器” “接住孩子的无助与愤怒,让他们的难过有所安放” 让孩子的人生苦楚有所安放,让孩子又能量去应对成长的挫折。孩子有苦恼想倾诉时,要他们不带评价的陪伴、倾听和共情。虽然父母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孩子说的每一句话,但可以对他们的情绪抱持一种接纳的态度。
道理可以讲,但要在充分听懂和理解孩子的困难后再讲, 即“先谈感情,再讲道理”。唯有先尊重孩子死亡相关的念头,才能帮助他们远离死亡,这是临床工作者多年实战经验的总结。
② 要陪伴和鼓动孩子寻找属于他们的生存意义感 “人终其一生,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” 家长多观察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点滴,努力去发现还能够调动起孩子哪怕一点点热情和兴趣的事物,帮助孩子发现自己还有所爱、有所好奇。
就算这些事物看起来微不足道,或者和家长自身基本价值观不同,但只要不违法、不违背基本道德和伦理,让我们秉持一种尊重和好奇的态度,与孩子讨论将它们 “发扬光大”的可能性。
③ 要尊重孩子康复的节奏 “陪着孩子,慢慢恢复” 研究发现,孩子渴望家人尊重他们康复的节奏和目标,并在康复过程中给予充分的时间。这种尊重会给想自伤自杀的孩子莫大的支持。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期待就事论事地和孩子讨论,但千万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在多短时间内好起来,或者强迫他们活得多么“阳光”。
急于让孩子好转是父母的愿望,不是孩子自己的愿望,尊重他们的节奏,允许他们脆弱和无力,才是滋养生命力的方法。
可以跟孩子说:“虽然我有自己的看法,但我会试着理解和尊重你的理念。只要能尽量按照你的意愿,在法律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过上你想过的生活就可以。”
④ 夫妻问题要在夫妻两人之间解决 “孩子不是夫妻关系的牺牲品” 分也好,和也好,都请父母尽量以成年人的姿态、理智地在两人之间处理,切忌将这些矛盾引出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,不让孩子成为成年人“战争”的牺牲品或筹码。
⑤ 要做高分化、有正面示范作用的父母 “有充分自知力的父母,才能培养出有自知力的孩子” 如果发现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,总被情绪控制,那也许意味着我们自身出了问题。
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是找一位专业的咨询师,或者是找一位信任的好友或亲人,或者是阅读相关图书、参加相关心理学课程,促进自我成长和疗愈。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,青少年也是抑郁障碍、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障碍的高发人群,也是非自杀性自伤的高发人群。所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最近情绪特别低落,或者莫名的情绪高涨、兴奋,或者已经出现了自伤自杀的念头或行动,切勿放松警惕,更不要讳疾忌医,应当带孩子及时到专业的精神科医院就诊,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。
本文转自公众号:心历程心理 |